一、 产品简介 车用汽油,是一种由石油炼制成的液体燃料,主要供汽车、摩托车使用。一般由直馏汽油、催化裂化汽油和聚合汽油按一定比例掺和,并添加适量添加剂(如抗爆剂、防胶剂等)调和而成。 车用柴油,是一种轻质石油产品,通常用作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汽车的燃料,是复杂的烃类(碳原子数约10~22)混合物。主要由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过程生产的柴油馏分调配而成(必要时还经精制和加入添加剂);也可以由页岩油加工和煤液化制取。 二、 产品分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的部署和要求,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改善空气质量,自2019年1月1日起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已开始全面供应,目前车用汽油的实施阶段为VIA阶段,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VIB阶段。 车用汽油(VIA)和车用汽油(VIB)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4个牌号;车用柴油按凝点分为5号车用柴油、0号车用柴油、-10号车用柴油、-20号车用柴油、-35号车用柴油和-50号车用柴油6个牌号。 三、 质量安全总体趋势 近1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含国家质检总局)将车用汽柴油产品列入重点消费品目录进行监管,分别于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和2017年分别对我国车用汽柴油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其中车用汽油产品抽样合格率在89.7%~98.7%之间,车用柴油产品抽样合格率在95.4%~100%之间。2010-2015年间每次抽查的企业数通常在60~120家,分布在3~6个省,抽查覆盖面很小,直到2016年之后抽查覆盖到全国、大多数企业。2010年国抽汽柴油样品主要以市场抽查为主,2011年国抽汽柴油样品以生产领域抽查为主,2012年到2017年国抽汽柴油样品包含了生产领域和市场抽查,市场抽查批次数占大部分,不合格批次大部分出现在市场抽查样品中,可见市场流通领域车用汽柴油产品仍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四、 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 1、 辛烷值低于标准值 辛烷值是表征发动机燃料抗爆性能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列于车用汽油规格的首项。我国汽油标号采用研究法辛烷值测定的数值。 如果辛烷值低于标称值,即辛烷值低于发动机所需的汽油标号值,则发动机就会产生爆震的现象,轻则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温度升高,发动机内部零件负荷增加和磨损,CO、HC、NOx和PM排放增加,重则导致发动机运动部件损坏。 但也不应该盲目追求过高的辛烷值,高辛烷值的汽油,抗爆性好,不易产生爆震,但燃烧速度相对较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应该讲发动机与燃料进行合理匹配。 2、 硫含量高于标准值 硫含量是汽柴油质量指标的最重要参数之一,油品中某些分子量较大的硫化物是很好的天然润滑剂,可以增加润滑性。但对尾气排放和发动机腐蚀产生重要影响。但硫含量过高,一方面会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处理系统中毒,从而大幅度降低有害气体的转化效率,造成排放过量,严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不仅严重腐蚀发动机高温区的零部件,还会与发动机气缸壁上的润滑油起反应,加速漆膜老化和积炭的形成,从而降低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造成能源浪费。 造成车用汽柴油硫含量过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限于工艺水平的缺陷或者节约成本的需求造成车用汽柴油炼制调合过程中脱硫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法商家为赚取高额利润用含硫高的不合格油品调和合格汽、柴油所致。 3、 胶质含量(汽油)高于标准值 车用汽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分子量大的不易挥发的黏稠胶状物质称胶质。它是评定车用汽油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加入的汽油溶剂洗胶质和未洗胶质过高时,会引起以下危害: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胶质、积炭;②在油箱、滤网、化油器中形成粘稠的胶状物,严重时会堵塞喷油嘴,中断供油;③沉积在火花塞上的胶质,在高温下形成积炭引起短路;④在进气、排气门上结焦,导致气门关闭不严,甚至卡住气门使之完全失灵;⑤沉积在气缸盖、气缸壁和活塞上的积炭,会导致发动机散热不良,产生表面燃烧或者爆震现象,降低发动机功率,增加耗油量。严重时冷热车均出现发动机异响,怠速抖动,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发动机无法启动。 4、 苯含量(汽油)高于标准值 汽车排放的200多种有机化合物中苯和多环芳烃成分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在人体内具有长期积累效应,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汽油中的苯可以通过挥发排放或者燃烧不完全进入大气中,污染环境。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苯会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留在体内的苯主要分布在骨髓、脑及神经系统等含脂肪多的组织内。苯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因此汽油中的苯含量必须加以限制。 5、 多环芳烃(柴油)高于标准值 多环芳烃是车用柴油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C/H成分很高,因此,如果多环芳烃含量过高一方面会导致燃烧时火焰温度过高,根据“热NO”生成理论可知进而造成NOX排放上升,另一方面多环芳烃含量自燃性能差,燃烧不充分易造成CO和HC排放的上升,并容易在发动机燃烧室和气门等部件处生成积碳导致发动机热效率下降,作为碳烟生成的前驱体,其含量的增加也会导致PM排放的上升,这些都会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我国二次加工柴油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催化裂化柴油。催化裂化柴油具有密度大、硫氮含量高,多环芳烃含量高的特点,经加氢精制或裂化后用于生产车用柴油,但其工艺条件苛刻、费用高,氢耗大,许多厂家为节约成本赚取利润未进行严格的处理,导致多环芳烃含量没有得到有效降低。 6、 闪点(柴油)低于标准值 闪点是油品在特定的标准条件下加热到某一温度,令其表面逸出来的蒸气刚够与周围的空气形成一可燃性混合物,当以一标准测试火源与该混合物接触时,即会引致瞬时的闪火,此时油品的温度即定义为闪点。 柴油的闪点是保证安全性的指标,也是表征柴油轻组分蒸发性的指标,闪点过低,运输和存储都不安全,柴油含轻质馏分就会过多,柴油蒸发性就会过强,使得气缸混合气燃烧过猛,气缸压力骤增而致柴油机工作粗暴,安全性变差。而且蒸发损失也大。 研究表明,轻质馏分组成是影响柴油闪点的因素之一,只要有极少量的轻质馏分混入到高沸点油品中,就可以使其闪点显著降低。 7、 密度(柴油)大于标准值 柴油的密度不仅关系到油品储运、交接过程中的计量问题,同时也对柴油的雾化和排放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随着柴油密度的增加,油品黏度增大,雾化性降低,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混合气体,使得燃烧劣化,从而降低了柴油的经济性,并增加了颗粒物的排放。同时,柴油密度的升高也是柴油中存在大量芳烃的标志,它将导致柴油机工作不平稳。但是,如果柴油密度过低,会导致柴油黏度下降,可能导致泄露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热值下降,油耗增加。因此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柴油的密度与油品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有关,一般来说,油品中碳、氧、硫、氮等元素含量越多,密度越大,而氢含量越多,密度越小。从化学组成来看,在碳原子数相同的情况下,各种烃类的密度有显著差别,通常含芳香烃多的,油品密度最大,其次是环烷烃,含链烷烃多的油品密度最小。 五、 措施及建议 1、对管理部门的建议 尽快制定或完善加强本市石油成品油流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明确零售经营准入和退出机制、行业企业经营规范、监督管理等内容。建立健全“互联网+监管”、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年度检查、公示公告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创新完善管理手段,推进“互联网+监管”,依托相关信息数据平台,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建立健全的企业名单。指导执行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建立“黑名单”曝光、部门通报等机制,充分发挥部门联合惩戒和社会监督作用,切实做好石油成品油流通“放管服”改革。 2、对生产企业的建议 建议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成品油炼制流程,完善炼制设备的配备,不应盲目追求利润而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此外要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3、对零售企业(加油站)的建议 零售企业在进油时需制定严格的验收流程,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项目如闪点、硫含量等进行登记留样检测,方便后续追溯。此外针对油罐车的油罐装不同种类成品油的情况,建议成品油配送单位的油罐车在更换不同种类的成品油时需进行必要的处理,保证油罐的清洁性。 4、对内设加油站的建议 由于内设加油站只允许储存车用柴油,因此建议内设加油站同样需要对所进油品进行详尽和严格的来源登记和留样检测,并自觉报备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内设加油站的油库同样需要制定定期监测和设备维保计划,此外不可为降低成本盲目购入劣质不合格的油品,严格遵守内设加油站油品不销售的基本原则,不可私自销售给消费者。 5、对广大消费者的建议 虽然车用汽柴油的质量安全隐患在消费者的实际用油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直观的感受,但这些安全隐患对环境的破坏、对人体身体健康的损害以及对发动机的损坏是无形累积的,因此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不贪图便宜添加劣质的油品,发现有不合格油品的企业及时告知监管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