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此举全面规范了校服的基本安全和质量,构筑了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的安全防线。 制定背景 从标准角度分析,在基本安全方面,我国中小学生校服必须执行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GB 5296.4《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等强制性标准;在一般产品性能方面,涉及的标准较多:GB/T 23328《机织学生服》、GB/T 22854《针织学生服》、FZ/T 73045《针织儿童服装》、FZ/T 81003《儿童服装、学生服》、GB/T 28468《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等。这样就造成了标准分散,标准之间协调性不强,不便于各相关方使用等问题,同时由于无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专用标准,容易让公众产生我国没有校服标准的错觉。 此次国标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的制定统一了中小学生校服标准,对中小学生校服的基本安全、性能要求和外观质量要求等进行统一规定,既便于有关各方面使用,又可利用现有资源,构筑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门槛,为校服的管理和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指标 考虑到目前校服大多是夏装与春秋装,且与皮肤直接接触的情况较多,从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本标准大幅提高了校服的安全质量要求,且不再按照传统做法对校服产品进行划分等级,只设立一档准入门槛。规定校服的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异味等要符合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直接接触皮肤的B类要求,而过去C类也可以。燃烧性能、附件锐利性、服装绳带和残留金属针等应符合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这样既简化并统一了要求,也适当提高了校服产品安全性指标。 对校服的一般性能要求,标准规定要与现行服装同类标准的一等品要求相当,特别是色牢度、水洗尺寸变化率、起毛起球、色差、布面疵点、对称部位互差等消费者关注的产品质量指标,较一般服装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指标达到优等品水平。 而且为保证校服穿着的舒适性,标准中首次规定:校服直接接触皮肤部分的棉纤维含量标称值不低于35%,不允许在衣领处缝制任何标签。 对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影响 对于家长们来说,没有再必要过分担忧校服的质量安全。平时选购校服时只需注意两点:“一看”,即看校服标识上是否有详细的使用说明,是否包含有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产品名称、型号或规格、纤维成分及含量等多项标注内容;“二闻”,即在购买时要闻一下有没有异味(霉味、汽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避免引起皮肤过敏。 对于生产厂家,应致力于保证校服质量安全,最好分两次送检:一是关注生产前的布料采购环节,做到布料送检,因为胚布面料是否安全合格,直接关系到成品的总体质量。只有面料的各项指标都检测合格了,才能开始加工生产。检验项目包括纤维含量、PH值、甲醛含量、耐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 二是在制成成品后送检。对已经制作完成的校服成品,厂家应随机抽样,封存入袋。把封装的成品送往检测机构作最终鉴定,外观质量、标志标识、安全技术指标等确认全部符合《中小学生校服》和《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要求,产品才能出厂。 |